丰富而深刻的中西“圣经”22个论点比较:《中西圣经异同略辨》|于野
🌿 导言
文 / 德国文德书院 王莉
“圣经者,圣人之经典。不同的文化群体有自己不同的圣经。
儒家经典为中华文化的圣经,The Bible 为基督教文化的圣经。”
—— 于野
2025年11月1日,我在“全球私塾联谊会”微信群中分享了《〈论语与圣经〉孟德宏答学友18问|文德书院王莉:为什么德国法律教授送我孩子们〈四书〉?》一文。
随后,于野老师在群中留言,分享了他“数年前曾作过一个小小的中西圣经对比”——即《中西圣经异同略辨》。
🤔 为什么值得一读?
细读此文,我深感受益匪浅。
虽然于野老师仅取《圣经·新约·马太福音》(Matthew)第5、6、7章为主要依据,但他从中提炼出22个核心论点,并一一与多部儒家经典中的相应篇章对照,其比较细致入微,以平和而深邃的视角揭示了中西“圣经”在多方面的的共鸣与差异。
在征得于野老师的同意后,我特此整理并分享这篇富有洞见的文章,
以飨中西文化文化爱好者与教育同仁。
无论东方还是西方,中西经典都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,皆是开卷有益!
感谢于野老师的无私分享。
🕊️《山上宝训》+ 22个论点对照题纲
【论福】
【盐和光】
【论律法】
【论发怒】
【论奸淫】
【论离婚】
【论起誓】
【论报复】
【论爱仇敌】
【论祷告】
【论饶恕】
【论禁食】
【论天上的财宝】
【论心里的光】
【论神与财利】
【不要忧虑】
【不要论断人】
【祈求就得到】
【要进窄门】
【两种果树】
【遵主旨得进天国】
【两种基础】
💡于野老师:“此文原本只是个人偶有感触所撰,文内表达的观点,仅代表个人所见。”
中西圣经异同略辨
庚子孟春,新冠病毒流行九州,回乡寓居,闭户不游,饱食终日。随意阅览,忽有感于中西圣经之异同,遂略作考对,以俟专家细研。吾读诸书,不求甚解,想当然耳,误解之处定当难免,乞求方家指正。
圣经者,圣人之经典。不同的文化群体有自己不同的圣经。儒家经典为中华文化的圣经,The Bible 为基督教文化的圣经。自Bible 被译作《圣经》,“圣经”两字几成专用名词。本文用其原意,特此说明。
以下引用基督教 Bible 中《新约·马太福音(Matthew)》第 5、6、7 章原文(中译和合本),逐段与儒家经典相关文本进行对照(偶引其它经如佛经),异同自明,仅略作评注。
[以下取自《新约·马太福音(Matthew)》第 5 章]
山上宝训
5:1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,就上了山,既已坐下,门徒到他跟前来。
5:2 他就开口教训他们,说:
对照:
《论语·先进》
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。⋯⋯鼓瑟希,铿尔,舍瑟而作。⋯⋯(曾皙)曰:「莫春者, 春服既成。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」夫子喟然叹曰:「吾与点也!」
又: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开篇
如是我闻: 一时,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⋯⋯
【论福】
5:3 “虚心的人有福了,因为天国是他们的。
5:4 哀恸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得安慰。
5:5 温柔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。
5:6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得饱足。
5:7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蒙怜恤。
5:8 清心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得见神。
5:9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。
5:10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,因为天国是他们的。
5:11人若因我辱骂你们,逼迫你们,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,你们就有福了。
5:12 应当欢喜快乐,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。在你们以前的先知,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。”
对照:
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,永恒的动力。什么是真正的幸福,通往幸福之路的行为和品德, 不同的文化中既有共同的普世价值观,又有不同的智慧。基督教认为幸福在天国(神本主义), 儒家认为幸福在人间,在天行健自强不息,但须与天地万物相和(民胞物与),而非征服天地万物。
《大学》
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 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 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 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
《中庸》
天命之谓性; 率性之谓道; 修道之谓教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。故君子慎其独也。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
《孟子·告子下》
孟子曰:「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 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人恒过,然后能改; 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; 徵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。」
【盐和光】
5:13 “你们是世上的盐。盐若失了味,怎能叫它再咸呢? 以后无用,不过丢在外面,被人践踏了。
5:14 你们是世上的光。城造在山上,是不能隐藏的。
5:15 人点灯,不放在斗底下,是放在灯台上,就照亮一家的人。
5:16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,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,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。”
对照:
积极入世、造福社会的精神与儒家相似。
《论语·微子》
长沮、桀溺耦而耕,孔子过之,使子路问津焉。长沮曰:「夫执舆者为谁?」子路曰:「为孔丘。」曰:「是鲁孔丘与?」曰:「是也。」曰:「是知津矣。」问于桀溺,桀溺曰:「子为谁?」 曰:「为仲由。」曰:「是鲁孔丘之徒与?」对曰:「然。」曰:「滔滔者天下皆是也,而谁以易之?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,岂若从辟世之士哉?」耰而不辍。“子路行以告。夫子怃然曰: 「鸟兽不可与同群,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? 天下有道,丘不与易也。」
【论律法】
5:17 “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; 我来不是要废掉,乃是要成全。
5:18 我实在告诉你们,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,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,都要成全。
5:19 所以,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,又教训人这样作,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; 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,又教训人遵行,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。
5:20 我告诉你们: 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,断不能进天国。”
对照:
旧约中的律法分为三类: 礼仪法规、民事法规和道德法规。礼仪法规与以色列人的敬拜有关(参利 1:2-3 等),其最初目的是指向耶稣基督,所以,耶稣受死和复活后,就再不需要这些法规了,我们亦不再受这些法规束缚,但法规背后的原则 ──敬拜和爱独一真神仍然应用至今。耶稣常常受法利赛人指控违反律法,就是指这些礼仪法规。
民事法规应用在以色列人的日常生活中(参申 24:10-11等),现代的社会和文化跟当时的有极大差异,所有这些法规今天也不能绝对地遵守,但其背后的原则是不受时间限制的,仍可以作为我们今天行为的指引。耶稣就以身作则地示范了这些原则。
道德法规(如十诫)是神直接颁布的,祂要求人严格地遵守这些法规(参出 20:13 等)。透 过这些法规,祂向人启示了祂的本质和旨意,到了今天仍然适用。又,加拉太书 5:14 说: 全律法都包在“爱人如己”这一句话之内了。耶稣完全地遵守了这些法规。
群众中有些人专门告诉别人要这样做,要那样做,自己却不去实践神的律法。耶稣澄清这点, 指出遵守神的律法比解释律法更重要; 真正将律法付诸实践比学习神的律法和教导人去遵行艰难得多! 很多时候,我们行的不过是“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”,只是单纯的履行律法上的义, 纯粹的履行律法规条所得的义,而内心中装满了假善和不法的事。在敬虔外在的同时,却违背了敬虔的实意。
上述精神,与孔子的思想主旨并无二致:
《论语·八佾》
林放问礼之本。子曰:「大哉问!礼,与其奢也,宁俭;丧,与其易也,宁戚。」
朱子注曰: 林放,鲁人。见世之为礼者,专事繁文,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,故以为问。孔子以时方逐末,而放独有志于本,故大其问。盖得其本,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矣。
《礼记·檀弓》
子路曰:「吾闻诸夫子: 丧礼,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,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。祭礼,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,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。」
《论语·颜渊》
樊迟问仁。子曰:「爱人。」
【论发怒】
5:21 “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,说:‘不可杀人’,又说:‘凡杀人的,难免受审判。’
5:22 只是我告诉你们: 凡向弟兄动怒的,难免受审判(有古卷在“凡”字下添“无缘无故地”五字)。凡骂弟兄是拉加的,难免公会的审断; 凡骂弟兄是魔利的,难免地狱的火。
5:23 所以,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,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,
5:24 就把礼物留在坛前,先去同弟兄和好,然后来献礼物。
5:25 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路上,就赶紧与他和息,恐怕他把你送给审判官,审判官交付衙役,你就下在监里了。
5:26 我实在告诉你,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,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。”
对照:
发怒肇始于修身问题,发而无节则变成修养和道德问题,怒而伤人乃至杀人,变成律法问题。 Bible 强调对“弟兄”不得发怒,有指向性。儒家亦有“华夷”之辨,亲疏有别; 然儒家认为,若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,则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
《论语·颜渊》
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,曰:「敢问崇德、修慝、辨惑。」子曰:「善哉问! 先事后得,非崇德与? 攻其恶,无攻人之恶,非修慝与? 一朝之忿,忘其身,以及其亲,非惑与?」
《论语·阳货》
子贡曰:「君子亦有恶乎?」子曰:「有恶: 恶称人之恶者,恶居下流而讪上者,恶勇而无礼者,恶果敢而窒者。」
《大学》
所谓脩身在正其心者,身有所忿懥,则不得其正; 有所恐惧,则不得其正; 有所好乐,则不 得其正;有所忧患,则不得其正。
在和为贵息讼为贵这一点上,看法是一致的:
《论语·颜渊》
子曰:「听讼,吾犹人也,必也使无讼乎!」
【论奸淫】
5:27 “你们听见有话说:‘不可奸淫。’
5:28 只是我告诉你们: 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,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。
5:29 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,就剜出来丢掉,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,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;
5:30 若是右手叫你跌倒,就砍下来丢掉,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,不叫全身下入地狱。”
对照:
在男女两性关系上,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,由于涉及女人作为财产的所有权(在母系氏族社 会道德观则完全不同)、涉及血统、子嗣抚养及财产继承,在很多文化中形成大防和禁忌传统,上升为普遍道德要求,有些延续至今日。只要家庭继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存在,这方面的规范看来就会继续有效,不仅体现在基督教文化的基本价值观中,也体现在儒家文化的伦常核心观念中。
儒家不叫人伤残自己的身体,儒家强调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”,万万不可自我毁伤。基督教也认为人的生命是属于上帝的,不能随意毁坏。
《颜渊第十二》
颜渊问仁。子曰:「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 颜渊曰:「请问其目。」子曰:「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」
【论离婚】
5:31 “又有话说:‘人若休妻,就当给她休书。’
5:32 只是我告诉你们: 凡休妻的,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,就是叫她作淫妇了。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,也是犯奸淫了。”
对照:
重视夫妇关系、重视家庭观念,是基督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共同特点。 中国古代男性休妻有“七出”之标准理由,即: 无子、淫佚、不事姑舅、口舌、盗窃、妒忌、 恶疾。此七条出自汉代《大戴礼记》。但又制约于“三不去”,规定不可休妻的情形,包括: 有所娶无所归(指妻子无娘家可归),与更三年丧(指妻子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的),前贫贱后 富贵(指丈夫娶妻时贫贱,但后来富贵的)。同时代而言,这是一种文明。
《中庸》
君子之道,造端乎夫妇; 及其至也,察乎天地。 君子之道,辟如行远必自迩,辟如登高必自卑。诗曰:「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; 兄弟既翕, 和乐且耽; 宜尔室家;乐尔妻帑。
《孟子·离娄下》
夫章子,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? 为得罪于父,不得近。出妻屏子,终身不养焉。其设心以为不若是,是则罪之大者,是则章子已矣。
【论起誓】
5:33 “你们又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,说:‘不可背誓,所起的誓,总要向主谨守。’
5:34 只是我告诉你们,什么誓都不可起。不可指着天起誓,因为天是神的座位;
5:35 不可指着地起誓,因为地是他的脚凳; 也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,因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;
5:36 又不可指着你的头起誓,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变白了。
5:37 你们的话,是,就说是; 不是,就说不是; 若再多说,就是出于那恶者(或作“是从恶里出来的”)。”
对照:
慎起誓。盖天地人事之运行,冥冥之中自有主宰,岂人力所能穷通论定。莫妄加测度,宜多怀谦逊。轻诺轻誓者,欺谁乎。
《论语·子路》
子贡问曰:「何如斯可谓之士矣?」子曰:「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」 曰:「敢问其次。」曰:「宗族称孝焉,乡党称弟焉。」曰:「敢问其次。」曰:「言必信,行必果,硁硁然小人哉! 抑亦可以为次矣。」
【论报复】
5:38 “你们听见有话说:‘以眼还眼,以牙还牙。’
5:39 只是我告诉你们: 不要与恶人作对。有人打你的右脸,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; 5:40 有人想要告你,要拿你的里衣,连外衣也由他拿去;
5:41 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,你就同他走二里;
5:42 有求你的,就给他; 有向你借贷的,不可推辞。”
对照:
以德报怨 VS. 以直报怨
孔子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说法,总结起来,以怨报德极不可取,以德报怨可谓宽厚,然以直报怨,方能达以德报德之宜。
《礼记·表记》
子曰:「以德報怨,則寬身之仁也; 以怨報德,則刑戮之民也。」
《论语·宪问》
或曰:「以德报怨,何如?」子曰:「何以报德? 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」
【论爱仇敌】
5:43 “你们听见有话说:‘当爱你的邻舍,恨你的仇敌。’
5:44 只是我告诉你们: 要爱你们的仇敌,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。
5:45 这样,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。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,也照歹人; 降雨给义人,也给不义的人。
5:46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,有什么赏赐呢? 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?
5:47 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,比人有什么长处呢? 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?
5:48 所以你们要完全,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。”
对照:
儒家也强调爱人,并且不同于基督教的神本主义,有明确的民本主义主张(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); 但是儒家并不只是单方面强调无差别的无条件的爱。儒家是爱憎分明的,亲亲恶恶:
《论语·宪问》
樊迟问仁。子曰:「爱人。」
《大学》
唯仁人为能爱人,能恶人。
此处必须指出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中的一个重大区别。基督教文化主张“己之所欲,亦施于人”(Jesus taught,“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have done unto you.” 路加福音6:31), 而儒家主张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我认为,这一区别看似微妙,实则重大,分别成为基督教文化扩张性(比如全世界的积极传教)和儒家文化圈保守主义特性的基因。
《中庸》
忠恕违道不远,施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。
《论语·宪问》
子贡问曰:「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」子曰:「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」
《礼记·曲礼上》
礼闻来学,不闻往教。
[以下取自《新约·马太福音(Matthew)》第 6 章] 【论施舍】
6:1 “你们要小心,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,故意叫他们看见; 若是这样,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。
6:2 所以,你施舍的时候,不可在你前面吹号,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, 故意要得人的荣耀。我实在告诉你们,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。
6:3 你施舍的时候,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;
6:4 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,你父在暗中察看,必然报答你(有古卷作“必在明处报答你”)。”
对照:
施舍(施惠)要低调,这是一种良善,也是一种屡被证实的智慧,记载于许多不同的典籍和 经文中。可惜至今仍有许多人不懂。(但,过于刻意低调,又是一种过犹不及,不合中道, 未必合适。佛经中亦有此说。)
《战国策·唐雎说信陵君》
人之有德于我也,不可忘也; 吾有德于人也,不可不忘也。
(信陵君因唐雎此劝言而免于犯一个大错。)
【论祷告】
6:5 “你们祷告的时候,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,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,故意叫人看见。我实在告诉你们,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。
6:6 你祷告的时候,要进你的内屋,关上门,祷告你在暗中的父,你父在暗中察看,必然报答你。
6:7 你们祷告,不可像外邦人,用许多重复话,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。
6:8 你们不可效法他们,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,你们所需用的,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。”
【主祷文】
6:9 “所以,你们祷告要这样说: ‘我们在天上的父,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。
6:10 愿你的国降临。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,如同行在天上。
6:11 我们日用的饮食,今日赐给我们。
6:12 免我们的债,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。
6:13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。救我们脱离凶恶(或作“脱离恶者”)。因为国度、权柄、荣耀,全是你的,直到永远。阿们(有古卷无“因为”至“阿们”等字)。’”
对照:
在儒家看来,其一,祈祷重在一诚字,如果只是做做样子,自欺欺人而已,又何益? 其二,求天不如求己,倘若依德守仁,又有何可向天祈祷和忏悔的呢?
《论语·学而》
曾子曰:「吾日三省吾身: 为人谋而不忠乎?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 传不习乎?」
《论语·八佾》
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子曰:「吾不与祭,如不祭。」
《论语·述而》
子疾病,子路请祷。子曰:「有诸?」子路对曰:「有之。诔曰:『祷尔于上下神祗。』」子曰: 「丘之祷久矣。」
朱子注曰: 上下,谓天地。天曰神,地曰祗。祷者,悔过迁善,以祈神之佑也。无其理则不 必祷,既曰有之,则圣人未尝有过,无善可迁。其素行固已合于神明,故曰:「丘之祷久矣。」
《春秋左传·季梁谏追楚师》
公曰:「吾牲牷肥腯,粢盛丰备,何则不信?」(季梁)对曰:「夫民,神之主也。是以圣王 先成民,而后致力于神。⋯⋯今民各有心,而鬼神乏主,君虽独丰,其何福之有? 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,庶免于难。」
《春秋左传·宫之奇谏假道》
公曰:「吾享祀丰絜,神必据我。」(宫之奇)对曰:「臣闻之,鬼神非人实亲,惟德是依。故《周书》曰:‘ 皇天无亲,惟德是辅。’⋯⋯如是,则非德,民不和、神不享矣。神所凭依,将在德矣。」
【论饶恕】
6:14 “你们饶恕人的过犯,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;
6:15 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,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。”
对照:
此为恕道。儒家亦认为,“尽己之心为忠,推己及人为恕。”
《论语·里仁》
子曰:「参乎! 吾道一以贯之。」曾子曰:「唯。」子出。门人问曰:「何谓也?」曾子曰:「夫 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」
《中庸》
忠恕违道不远,施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。
《孟子·尽心上》
孟子曰:「万物皆备于我矣。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。强恕而行,求仁莫近焉。」
【论禁食】
6:16 “你们禁食的时候,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,脸上带着愁容,因为他们把脸弄得难看, 故意叫人看出他们是禁食。我实在告诉你们: 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。
6:17 你禁食的时候,要梳头洗脸,
6:18 不叫人看出你禁食来,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。你父在暗中察看,必然报答你。”
对照:
儒家没有日常禁食的传统,但是有守丧的传统。守丧期间要求衣食简朴,禁绝娱乐。这是礼的要求。
《论语·阳货》
宰我问:「三年之丧,期已久矣。君子三年不为礼,礼必坏; 三年不为乐,乐必崩。旧谷既没,新谷既升,钻燧改火,期可已矣。」子曰:「食夫稻,衣夫锦,于女安乎?」曰:「安。」 「女安则为之! 夫君子之居丧,食旨不甘,闻乐不乐,居处不安,故不为也。今女安,则为之!」宰我出。子曰:「予之不仁也! 子生三年,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夫三年之丧,天下之通丧也。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?」
又,儒家虽然重视礼的形式要求,更重视心的诚。在某些情况下,可以舍其文而取其质。
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昔者孔子没,三年之外,门人治任将归,入揖于子贡,相向而哭,皆失声,然后归。子贡反, 筑室于场,独居三年,然后归。他日,子夏、子张、子游以有若似圣人,欲以所事孔子事之, 强曾子。曾子曰:『不可。江汉以濯之,秋阳以暴之,皓皓乎不可尚已。』 朱子注曰:古者为师心丧三年,若丧父而无服也。
《礼记·孔子闲居》
子夏曰:“五至既得而闻之矣,敢问何谓三无?” 孔子曰:“无声之乐,无体之礼,无服之丧, 此之谓三无。⋯⋯无声之乐,气志不违; 无体之礼,威仪迟迟; 无服之丧,内恕孔悲。”
【论天上的财宝】
6:19 “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,地上有虫子咬,能锈坏,也有贼挖窟窿来偷;
6:20 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,天上没有虫子咬,不能锈坏,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。
6:21 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,你的心也在那里。”
对照:
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? 什么样的财富是真正可以传世不夺的? 圣人早已透澈。不仅个人如此,国家也同理。
《大学》
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德者本也,财者末也。外本内末,争民施夺。是故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。⋯⋯楚书曰:「楚国无以为宝,惟善以为宝。」舅犯 曰:「亡人无以为宝,仁亲以为宝。」⋯⋯此谓国不以利为利,以义为利也。
《论语·子路》
子适卫,冉有仆。子曰:「庶矣哉!」冉有曰:「既庶矣。又何加焉?」曰:「富之。」曰:「既富矣,又何加焉?」曰:「教之。」
【论心里的光】
6:22 “眼睛就是身上的灯。你的眼睛若了亮,全身就光明;
6:23 你的眼睛若昏花,全身就黑暗。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,那黑暗是何等大呢!”
对照:
用今天的话说: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。 顺便捎带一句,看一个孩子的教育是否障碍了他(她),只要观其眼眸是否清澈明亮。眼神滞呆无光则已害矣。
《孟子·离娄上》
孟子曰:「存乎人者,莫良于眸子。眸子不能掩其恶。胸中正,则眸子了焉; 胸中不正,则眸子眊焉。听其言也,观其眸子,人焉廋哉?」
【论神和财利】
6:24 “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。不是恶这个爱那个,就是重这个轻那个。你们不能又侍奉神, 又侍奉玛门(“玛门”是“财利”的意思)。”
对照:
儒家关于个人财富的观点,其实是很豁达实在的,虽然有原则和底线,但绝不是一般误传的那般清高迂腐; 虽然赞扬安贫乐道,但也绝不以贫为美。
《论语·里仁》
子曰: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;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」
《论语·述而》
子曰:「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」
然而,儒家深知以追求财富为代表的物欲无度,于个人于社会均遗害无穷,必须节制:
《礼记·乐记》
夫物之感人无穷,而人之好恶无节,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。人化物也者,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。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,有淫泆作乱之事。是故强者胁弱,众者暴寡,知者诈愚,勇者苦怯,疾病不养,老幼孤独不得其所,此大乱之道也。
此外,关于信仰的排它性,儒家是不存在的,并不禁止自己的信徒(如果可以借用“信徒”两字的话)涉足和研究或甚至相信别的学说和宗教,因此儒家出身而转入佛道、或身在佛道而精通儒理的人,历来很多。当然,纯儒也不在少数,但这是一种文化自觉,绝非宗教强迫。 儒家极为推崇不断学习、与时俱进,关于学习的论述非常多。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极强的包容性和对外来文化的消化能力,与此大有关系,对绵延千年的大统一趋向有直接的影响。
《论语·学而》
子曰: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」
《论语·为政》
子曰:「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」
《论语·述而》
子曰:「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」
《论语·泰伯》
子曰:「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」
《论语·宪问》
子曰:「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」
《论语·阳货》
子曰:「好仁不好学,其蔽也愚; 好知不好学,其蔽也荡; 好信不好学,其蔽也贼; 好直不 好学,其蔽也绞; 好勇不好学,其蔽也乱; 好刚不好学,其蔽也狂。」
《论语·子张》
子夏曰:「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」
《中庸》
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有弗学,学之弗能弗措也; 有弗问,问之弗知 弗措也; 有弗思,思之弗得弗措也; 有弗辨,辨之弗明弗措也; 有弗行,行之弗笃弗措也; 人一能之己百之,人十能之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
【不要忧虑】
6:25 “所以我告诉你们: 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,喝什么,为身体忧虑穿什么。生命不胜于饮食吗?身体不胜于衣裳吗?
6:26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,也不种,也不收,也不积蓄在仓里,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。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?
6:27 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(或作“使身量多加一肘呢”)?
6:28 何必为衣裳忧虑呢? 你想: 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; 它也不劳苦,也不纺线; 6:29 然而我告诉你们: 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,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!
6:30 你们这小信的人哪! 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,明天就丢在炉里,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,何况你们呢!
6:31 所以,不要忧虑说,‘吃什么? 喝什么? 穿什么?’
6:32 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。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,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。
6:33 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,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。
6:34 所以,不要为明天忧虑,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; 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。”
对照:
基督教教人不要忧虑,要信上帝,一切都是安排好的。儒家也教人不忧,慰藉却不是向外寻求,而是向内依靠“心”(此心非生理学之心脏),心与万物一体同仁,因此并无与世界的割裂 ——儒家既非唯心,亦不唯物,可名为唯仁。
《论语·里仁》
子曰:「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」
《论语·雍也》
子曰:「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。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」
《论语·子罕》
子曰:「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」
《论语·颜渊》
司马牛问君子。子曰:「君子不忧不惧。」曰:「不忧不惧,斯谓之君子已乎?」子曰:「内省 不疚,夫何忧何惧?」
基督教提倡“不要为明天忧虑”,要关注于当下。颇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信念。因创世纪之说, 形成每周休息日不工作观念。儒家也是现实主义,然而不主张听天由命,更强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。直至今日,中国人的勤奋不缀在全世界范围都是罕见其匹的,甚至在很多国家与当地人形成鲜明对比,乃至因超出可理解限度而引起侧目。这种不同的基本观念,不能排除与不同文化基因的关系。
《论语·泰伯》
子曰:「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」
[以下取自《新约·马太福音(Matthew)》第 7 章]
【不要论断人】
7:1 “你们不要论断人,免得你们被论断。
7:2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,也必怎样被论断; 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,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。
7:3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,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?
7:4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,怎能对你弟兄说:‘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’呢?
7:5 你这假冒为善的人!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,然后才能看得清楚,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。
7:6 不要把圣物给狗,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,恐怕它践踏了珍珠,转过来咬你们。”
对照:
儒家也主张宽以待人,严以律己,一般不太赞成随意评议他人:
《论语·宪问》
子贡方人。子曰:「赐也贤乎哉? 夫我则不暇。」
至于正人先正己的思维模式,至今仍然是普遍的领导力核心原则之一:
《论语·子路》
子曰:「其身正,不令而行; 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」
但是,儒家在涉及社会公义的问题上,明判是非,毫不犹豫,毫不畏惧,循道而予以评判:
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
世衰道微,邪说暴行有作,臣弑其君者有之,子弑其父者有之。孔子惧,作春秋。春秋,天子之事也。是故孔子曰:『知我者其惟春秋乎!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!』
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
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。⋯⋯我亦欲正人心,息邪说,距诐行,放淫辞,以承三圣者; 岂好辩哉? 予不得已也。
【祈求就得到】
7:7 “你们祈求,就给你们; 寻找,就寻见; 叩门,就给你们开门。
7:8 因为凡祈求的,就得着; 寻找的,就寻见; 叩门的,就给他开门。
7:9 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,反给他石头呢?
7:10 求鱼,反给他蛇呢?
7:11 你们虽然不好,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,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,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?
7:12 所以,无论何事,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待人,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。”
对照:
孔子不曾承认亦不曾否认有一个主宰一切的神,对鬼神的态度是敬之、远之,但也不能说是 “不可知论者”,《六经》中明确存在着关于“灵魂不灭”的观念。但儒家敬待鬼神的用意,并不在于依赖神迹,而是作为世俗礼制的一部分,着眼于影响现世民众,而非为进入天国。 蒋庆先生曾说,儒家“通过礼乐制度来实现神圣性与永恒性的宗教功能”,如此就能使人“不会认为生命像物质一样彻底消亡而世界是一大黑暗大虚无,而是认为人死后只是改换了一种存在形态,死去的人与活着的人通过宗教的仪式保持着各种联系”,由此,儒家“不只是提供了生命学理的思考,更提供了对人生命深处的情志的慰籍”。
《论语·八佾》
王孙贾问曰:「与其媚于奥,宁媚于灶,何谓也?」子曰:「不然,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。」
《论语·八佾》
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。子曰:「赐也,尔爱其羊,我爱其礼。」
《论语·雍也》
樊迟问知。子曰:「务民之义,敬鬼神而远之,可谓知矣。」
《论语·述而》
子曰:「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」
(子)曰:「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。」
子疾病,子路请祷。子曰:「有诸?」子路对曰:「有之。诔曰:『祷尔于上下神祗。』」子曰: 「丘之祷久矣。」
《论语·先进》
季路问事鬼神。子曰:「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」敢问死。曰:「未知生,焉知死?」
《中庸》
子曰:「鬼神之为德,其盛矣乎! 视之而弗见,听之而弗闻,体物而不可遗。使天下之人齐 明盛服,以承祭祀。洋洋乎! 如在其上,如在其左右。诗曰:『神之格思,不可度思!矧可 射思!』夫微之显,诚之不可揜如此夫。」
儒家经典中亦有“上帝”一词,但其原始含义,只是相对于地上的人君,为上天拟出一个对应的称呼,以示天命或天意,实不同于基督教中高度人格化的“上帝”。唯在对于宇宙天地之力量和未知之规律的敬畏这一层,中西类同。自基督教 Bible 之中译本中借用古己有之的“上帝” 一词翻译 God,“上帝”在中国文化中的本义受到边缘化影响,甚至很多人以基督教中含义去理解中国典籍中之“上帝”,大谬。这是不得不正本清源的。
《大学》 诗云:「殷之未丧师,克配上帝; 仪监于殷,峻命不易。」道得众则得国,失众则失国。
《中庸》
子曰:「郊社之礼,所以事上帝也,宗庙之礼,所以祀乎其先也。明乎郊社之礼、禘尝之义, 治国其如示诸掌乎。」
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
书曰:『天降下民,作之君,作之师。惟曰其助上帝,宠之四方。有罪无罪,惟我在,天下曷敢有越厥志?』一人衡行于天下,武王耻之。此武王之勇也。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。 朱子注曰: 书周书大誓之篇也。
【要进窄门】
7:13 “你们要进窄门。因为引到灭亡,那门是宽的,路是大的,进去的人也多;
7:14 引到永生,那门是窄的,路是小的,找着的人也少。”
对照:
为求真理,为证正果,必须不畏艰险,甚至需要以身相殉。孔子的态度是舍我其谁,孟子的态度是虽千万人吾往矣!
《论语·雍也》
(子)曰:「仁者先难而后获,可谓仁矣。」
《论语·微子》
夫子怃然曰:「鸟兽不可与同群,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? 天下有道,丘不与易也。」 朱子注曰: 言所当与同群者,斯人而已,岂可绝人逃世以为洁哉? 天下若已平治,则我无用变易之。正为天下无道,故欲以道易之耳。
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
昔者曾子谓子襄曰:『子好勇乎? 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: 自反而不缩,虽褐宽博,吾不惴焉; 自反而缩,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』
【两种果树】
7:15 “你们要防备假先知,他们到你们这里来,外面披着羊皮,里面却是残暴的狼。
7:16 凭着他们的果子,就可以认出他们来。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?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?
7:17 这样,凡好树都结好果子;惟独坏树结坏果子。
7:18 好树不能结坏果子,坏树不能结好果子。
7:19 凡不结好果子的树,就砍下来丢在火里。
7:20 所以,凭着他们的果子,就可以认出他们来。”
对照:
知人,辨善恶,亦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。《论语》开篇就讲提防巧言令色者,而整部《论语》最后一句又以知人之鉴作为结束。
《论语·学而》
子曰:「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」
《论语·卫灵公》
子曰:「众恶之,必察焉; 众好之,必察焉。」
《论语·阳货》
子曰:「恶紫之夺朱也,恶郑声之乱雅乐也,恶利口之覆邦家者。」
《论语·尧曰》
子曰:「不知言,无以知人也。」
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
圣王不作,诸侯放恣,处士横议,杨朱、墨翟之言盈天下。天下之言,不归杨,则归墨。杨氏为我,是无君也; 墨氏兼爱,是无父也。无父无君,是禽兽也。公明仪曰:『庖有肥肉, 厩有肥马,民有饥色,野有饿莩,此率兽而食人也。』杨墨之道不息,孔子之道不著,是邪说诬民,充塞仁义也。仁义充塞,则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。
《大学》
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,之其所贱恶而辟焉,之其所畏敬而辟焉,之其所哀矜而辟焉,之其所敖惰而辟焉。故好而知其恶,恶而知其美者,天下鲜矣! 故谚有之曰:「人莫知其子之恶, 莫知其苗之硕。」
【遵主旨得进天国】
7:21 “凡称呼我‘主啊,主啊’的人,不能都进天国; 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,才能进去。
7:22 当那日,必有许多人对我说:‘主啊,主啊,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,奉你的名赶鬼,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?’
7:23 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:‘我从来不认识你们,你们这些作恶的人,离开我去吧!’”
对照:
人可自欺,亦可欺人,但欺不了天。
《论语·子罕》
子曰:「吾谁欺? 欺天乎?」
《论语·颜渊》
子张问:「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?」子曰:「何哉,尔所谓达者?」子曰:「是闻也,非达也。 夫达也者,质直而好义,察言而观色,虑以下人。在邦必达,在家必达。夫闻也者,色取仁 而行违,居之不疑。在邦必闻,在家必闻。」
朱子注曰: 善其颜色以取于仁,而行实背之,又自以为是而无所忌惮。此不务实而专务求名 者,故虚誉虽隆而实德则病矣。
【两种基础】
7:24 所以,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,好比一个聪明人,把房子盖在磐石上。
7:25 雨淋,水冲,风吹,撞着那房子,房子总不倒塌,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。
7:26 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,好比一个无知的人,把房子盖在沙土上。
7:27 雨淋,水冲,风吹,撞着那房子,房子就倒塌了,并且倒塌得很大。”
7:28 耶稣讲完了这些话,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,
7:29 因为他教训他们,正像有权柄的人,不像他们的文士。
对照:
儒家也教人有信仰,但不叫人无条件地去信,而是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之后,笃信笃行, 非笃不得。至诚如神,心诚则灵,并非言诚必可成,而是说唯诚能全面调动心,使之与天地通,产生不可思议之通感及效果。由此产生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的儒家特有精神。儒家还认识到: 求之在我,成之在天。这里同时包含了主动进取之心,以及知命知天的畏敬之心。
《论语·阳货》
子曰:「唯上知与下愚不移。」
《孟子·尽心上》
孟子曰:「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,是求有益于得也,求在我者也。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,是求无益于得也,求在外者也。」
《中庸》
诚之者,择善而固执之者也。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
至诚之道,可以前知。国家将兴,必有祯祥;国家将亡,必有妖孽;见乎蓍龟,动乎四体。
祸福将至: 善,必先知之; 不善,必先知之。故至诚如神。
于野 02/2020